3月27日晚,上海市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新一轮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具体办法是以黄浦江为界分区分批实施。第一批是从3月28日5时起,浦东、浦南及毗邻区域先行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1日5时解封。同时,浦西地区重点区域继续实施封控管理。第二批是从4月1日3时起,对浦西地区实施封控,开展核酸筛查,4月5日3时解封。封控区域内住宅小区实施封闭式管理,所有企业实施封闭生产或居家办公,暂停公交、地铁、轮渡、出租汽车、网约车运行。
这应该是目前上海防疫所采取的最为严格的措施,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半封城,被不少人形容为沪式鸳鸯封。不过,上海此次划江封控措施与早前一些地方的封城还是有所不同。其一,上海是分批实行封控,对正常生活的影响比那种全城封控相对小一些。其二,上海除了和早前一些城市封控一样都保持城市基本运行和基本民生的公共服务照常运转之外,还允许封控区域内所有企业实施封闭生产或居家办公,这个有助于降低对经济的冲击。其三,上海应该是吸取早前西安封城的教训,事前明确规定“要畅通绿色通道,保障市民群众特别是孕产妇、血透、放化疗等特殊患者的应急就医需求”。这三个不同反映了上海城市治理的相对精细化。
然而纵使如此,今次上海突然采取接近于半封城的措施,还是出乎许多人的意料。网络上甚至有声音认为,上海一直坚持的“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防疫不复存在,直言精准防疫被替代。其实不然,精准防疫自始至终都是中国防疫政策“动态清零”所内含和倡导的重要内容。过去两年,中国不论政府层面、媒体层面还是医学专家层面,都包含大量主张精准防疫、科学防疫的声音。上海只不过因为自身条件得天独厚,在实行精准防疫时成效最为突出而已。这也是为何去年包括人民网在内的中国官媒以模范作业来褒奖上海防疫模式,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专门在上海召开防疫经验研讨会,号召各地学习上海。
既然如此,那为何今次上海突然决定采取接近于半封城的划江封控措施呢?答案只有一种,那就是在政策决策层看来,上海市的疫情形势已经超出“陶瓷店里抓老鼠”式防疫所能应对的范围。
这不仅体现在过去一段时间上海疫情迟迟未得到快速清零,无症状感染者数量不断增加,到3月27日已经高达3450例,而且对周边乃至全国多地持续产生外溢效应。最近,中纪委官网刊发了一篇文章《疫情防控成本要算大账》,分析道:“从成本效用来看,通过动态清零、精准防控,我国保证了绝大多数地区、绝大多数民众正常的生产生活,减少了因疫情带来的不便,乃至心理等健康问题;从成本效益来看,对于防控成本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关键是要算大账、算动态账。如果仅按疫情发生地、按疫情发生时的成本来算成本效益,是不全面、不客观的,应该将全国作为一个整体,算大的经济账、社会账和民生账。坚持动态清零,也要算国际账。中国在保持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畅通和世界经济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或许正是基于上述考量,所以今次上海市才决定采取接近于半封城的划江封控措施。
任何防疫措施都会有其代价和成本,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对民众正常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影响,关键在于各自社会的现实情况、疫情形势和政策制定者的权衡取舍。笔者曾写过,因为中西现实情况不同,中国不仅人均医疗资源和医疗科技水平相对有限,没有像西方那样民众由于自然感染,在造成大量人死亡后形成群体免疫,而且中国人的观念、价值倾向和西方有所不同,以人员密集接触为特征的制造业在中国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又远超西方,所以中国今后防疫政策总体上还是会比西方严格许多,但这并不妨碍中国根据疫情的形势、病毒的特点和准备工作的进度来适时调整、优化防疫政策。
笔者之所以认为上海在为中国防疫政策优化进行探路试验,正是基于此。但不论上海怎么探索和试验,都要服从于中国的现实国情,尤其是当上海探索、试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进行适度政策回调实乃正常现象。所以当上海疫情尚在精准防疫所能快速有效控制范围,防疫模式自然更多偏向“陶瓷店里抓老鼠”,反之上海疫情形势严峻,便会偏向目前的严格封控。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次上海采取接近于半封城的划江封控措施,其实是有其内在逻辑,是中国现实国情和疫情形势共同影响下的结果。但与此同时,上海短时间内实行的划江封控措施与“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防疫并不完全矛盾,二者可在相当程度上相互补充,具体何时采取何种措施,取决于现实情况和疫情形势。从短期来看,上海划江封控措施是可以理解的,从长期来看,上海应该还会更多偏向“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防疫,继续为中国日益需要的防疫政策优化进行探索。
3月26日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说,“上海不仅仅是上海人民自己的上海,上海这个城市还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承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甚至于对全球经济都有影响”,“如果上海这个城市停下来,东海上就会多出很多漂在海上的国际货轮,就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和全球的经济”。同一天,《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发文称,“上海是最有能力精准防控的城市”,“中国需要它的这份样本”,“现阶段中国根本不具备像西方那样完全开放的条件,我们需要不断探索的就是如何降低动态清零的成本”。
的确如此,如果我们希望在保障生命健康和正常生活、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达成更好的平衡,如果我们希望中国防疫政策的优化有更多种可能和经验,如果我们希望早日在条件合适、准备充足的情况下有序开放,那么,上海“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防疫便具有了不起的探路试验意义。
笔者相信,等眼下这波疫情成功控制后,上海应该会很快回归“陶瓷店里抓老鼠”的精准防疫,继续进行艰难而又十分重要的探索。因为在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体系,中国的发展有赖于对世界开放,而中国人的价值观和现实国情又决定了中国不能也不应该像西方那样由于自然感染造成大量民众染疫身亡的情势下,允许具备合适条件的上海先行先试,不失为一种务实可行的策略。既然如此,不妨让我们多一些耐心,给上海多一些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