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漫出奇沉默,而中国舆论早已“炸锅”。
作为具有国际声誉的女性时尚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陈漫凭借其对照片的繁复电脑制作和大胆色彩花样添加,奠定了江湖地位。
尽管争议不断,但是这位1980年代出生的“北京妞”成功地跻身潮流一线,一直是《时尚》《Elle》《时尚芭莎》《嘉人》《i-D》《Cosmopolitan》和《时尚先生》等时尚杂志,和迪奥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合作人。
同时,范冰冰、舒淇的御用摄影师,“时尚摄影公主”,甚至“崭新进取中国形象的代表”,这些桂冠等接踵而至。
然而,她太成功,成功到人们预测到早晚会“翻车”。
这次“翻车”就是因为11月12日在上海展览的一张奢侈品牌迪奥(Dior)商业宣传照(“LADY DIOR我之所见”宣传照):
由下往上恶鬼般的翻白眼神、略带肿胀的眯眯眼、暗黑濒死的妆容、清朝的长指套,还有那古怪的浏海,再加上一脸雀斑,充满着阴森和诡异……
这次,它所引起的争议非同寻常。如果说,以往对她作品(如《十二色》)的争议还停留在民间“不喜欢”层面的话,那么对这幅作品所传达的美学价值的批判则吸引了至少两家中央级媒体的公开讨伐。
11月15日,央广网说,迪奥展品被质疑丑化亚裔女性,个性创作≠无底线丑化。评论说,“若有其他品牌也想通过丑化亚洲人形象从而迎合某些固化认知,以个性化创作之名行审丑、抹黑之实,并借此树立所谓独特的‘风格’和‘卖点’,必然会遭到人们的痛斥与唾弃。”
11月18日,《中国妇女报》就此事批评指,我们反对“白瘦幼”的病态审美,也拒绝制造容貌焦虑,我们更加反对这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畸形审美。“以洋为美”“唯洋是从”要不得!这背后掺杂着丑化中国女性形象,曲解中华文化的意图,某些摄影师和国外品牌的“审美”,出格了!
对于官方与民间近乎一致的指控,迪奥和陈漫冤枉吗?
也许,他们并不冤枉。
倒并不认为这是一次对中国人形象的简单“丑化”,如果那样认为才是最肤浅的。
事实上,我宁愿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冲突,即曾经强势的西方中心论与后发民族自觉意识的冲突,如果今天不是美学价值判断、不是迪奥、不是陈漫,想必也还会有其他文化冲突形式、其他品牌和其他人。
实际上,对东方人的刻板印象早在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之前就在西方存在,比如罗马摧毁者、“上帝之鞭”阿提拉便被西方描述为面目狰狞残暴的形象,“身材矮小,胸膛广阔,头大眼小,胡须稀疏而呈灰色,鼻子扁平,体形长等不太均称。这些都是匈人常见的特征之一。”
这种基于恐惧与仇恨的刻板印象,一直延续到蒙古西征之后。
伴随着17/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的大发展和对全球的殖民,西方文明终于成为强势文明。在他们所创造的财富神话下,白人文明甚至种族优越感逐渐形成。
正是在同一时期,西方对东方人形象的刻画从因为恐惧而“妖魔化”转变为基于傲慢与偏见形成的“妖魔化”。
在西方,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殖民历史被美化为文明战胜野蛮、正义战胜邪恶,它突出反映在1890年代德皇送给沙皇的“黄祸图”(The Yellow Peril,正式名称为“欧洲各民族,保卫你们的信仰和家园!”)以及英国作家的《黄祸》(The Yellow Danger)系列小说中。
这就是西方对中国等东亚地区充满傲慢与偏见的历史渊源,虽经过百年仍然根深蒂固,内化在不少西方人的基因中。
而在东方,一方面,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等东亚地区,带来先进的生产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客观上它必然冲击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颠倒中国数千年来的“夷夏之辨”,逐渐确立西方文明中心论主导下的历史叙事、价值判断、文化心理。
在国家出路上,被殖民的历史境遇强烈地刺激了当时东亚的精英分子,福泽谕吉鼓吹“脱亚论”彻底抛弃东亚儒家传统,而孙中山等抛出“大亚细亚主义”理想,都是这一背景下或消极、或积极的反映。
而在文化和社会心理上,不少人彻底放弃了抵抗,匍匐在西方文明的脚下,“言必称希腊”。
新文化运动期间甚至出现了最极端的自我怀疑和批判,废除汉字、“民族劣根性”批判盛行。
前不久,据说《丑陋的中国人》即将绝版。事实上,像柏杨这种对本民族的批判与检讨一直持续到的1980年代之后的两岸。
今天,随着殖民历史的结束,后殖民主义时代的思想修复远没有完成。从根本上说,西方主导国际话语权的状况没有完全改变,从政治经济秩序规则制订,到社会文化,包括你我今天讨论的时尚定义,都来源于同一套西方为主的话语体系。
但是,这套体系正在受到挑战。在殖民历史已成为过去、东西方差距持续缩小的今天,作为现实的反映,它也必然会进行剧烈调整,考虑今天中国经济成就和民族主义的兴起,形势会更加显而易见。
所以我说,她既冤枉,也不冤枉。
冤枉,是指当陈漫生活在这样的国际时尚界时,她必然要首先接受这套仍然由西方主导艺术表达体系才能被接纳,这是她以一己之力难以改变的现实,单纯“辱骂”她没有任何用,除非东方文明也能够在国际时尚界拥有充足话语权。
而说她不冤枉,是因为她不应该在全球话语体系发生变化的时代,缺乏艺术家的自我反省勇气,而是“坐”歪了屁股,选择一味迎合西方的审美标准。
如此,当冲突到来时,“她”们只会是牺牲品。
不过,“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中国时尚艺术圈的审美倾向问题并不是一次铺天盖地的“大鸣大放”便可以解决的,那只会引起政治挂帅的灾难性后果。
艺术家们需要自行寻找“自我”(姑且不谈自信)。如果有一天,她们可以自行主动挖掘真实自我的现代艺术表达,重新赋予它们活力,那么就说明她们成功了、中国时尚界成熟了,而民族自信和国际话语权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们期待这一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