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新冠毒性已大幅降低但中国还是不放弃动态清零?

上海疫情大爆发,是否应继续坚持“动态清零”又成为中国舆论场上的一个热门话题。在国际疫情已经出现新变化,绝大部分国家已经躺平并放开交流的情况下,中国是否以及何时会从变种的病毒特性出发,根据国际疫情变化,对防疫政策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在国际舆论场也引起了很多讨论。

其实对中国防疫决策,这个问题的答案非常简单:至少在今年年底之前,坚持“动态清零”绝对不会放松。当下一些人对“动态清零”有意见,多是对那些层层加码的极端防疫措施有意见,而不是希望放弃动态清零,“与病毒共存”,这一点中国决策层一直很清楚。

从纯粹医学的角度,有包括中国医务工作者在内的专业人士建议中国改变防控策略并不奇怪,因为从他们专业的角度,这种病毒确实已经不那么厉害,没必要耗费那么多医疗资源。但是,疫情防控除了自然科学的成分,还必须综合考虑到更广泛的社会因素。或者说,社会因素才是决策考虑的根本,医学只是其中一个决策考虑的关键因素。

比如,医务工作者从纯医学的角度出发认为没必要耗费太多医疗资源,但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病毒在短期内迅速传播造成的病例增加,会不会挤压击穿医疗体系?当现有医疗体系无法支撑的同时,新增医疗服务又赶不上病例增加的时候,会不会演变为更广泛的人道悲剧——就如美国那样因此死亡百万人,乃至演变成中国决策层最担忧的社会政治事件?

这些医务工作者的思考盲区,才是中国政府决策者进行拍板决策的最核心考虑,特别是中共今年下半年要召开二十大的情况下,稳字当头必然是政府决策的核心考虑。

再者,奥密克戎的毒性虽然已经大幅降低,但是新冠病毒还在继续变异当中,谁也不知道这个病毒还会变异成什么样子。西方选择躺平是已经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社会体系与文化都支撑不了动态清零。中国具备动态清零的能力,而且病毒仍然在继续变异。奥密克戎的毒性虽然降低,但是对未能接种疫苗的老人与小孩还很有杀伤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有什么理由放弃已经取得的成果,不继续坚持动态清零呢?

所以,虽然现在病毒的杀伤力已经不大了,但是考虑到更广泛的决策因素,特别是考虑到现有医疗资源的承受能力和中国今年最重要的政治日程,考虑到还有近5,000万人(主要是老人和小孩)还没有接种疫苗,在没有更有效的疫苗和特效药问世之前,中国还是会(也应该)继续坚持动态清零,至少在当前这个方向是没有错的,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当然,在维持“动态清零”的过程中,中国各级政府与有关防疫部门也要尽量做到精准防控,不能再滥搞“一刀切”、层层加码,或是采取一些不合理不人性的过激防疫措施,动辄限制出行,影响正常社会运转,冲击到社会经济运行。如果可能,还应该通过政府财政体系,给受疫情影响严重,生活出现困难的民众提供必要救济,包括发放生活物资与现金救助,减免或缓交房贷与经营性租金等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在这些方面,中国政府目前做得还非常不够。

与此同时,对一些地方根据现实情况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疫情状况进行防疫探索,中国政府也应该进行鼓励,对医学工作者的专业建议,对社会上的各种讨论,政府与舆论管理部门也应保持包容性,要允许他们表达,让他们放心讲话。这样才更有利于减少疫情防控次生灾害,有利于决策层掌握各方面情况,从而有利于政府根据情况变化做出与时俱进的正确决策。